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6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纪念吴建民先生:为什么说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今日话题

2016-06-19 丁阳 今日话题
导语
 

今日话题

6月18日清晨,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在武汉武昌遭遇车祸离世,终年77岁。不管是作为一名贡献极多、声誉卓著的外交家,还是作为一名传播开放思想、著述不断的公共知识分子,吴建民先生的不幸离世都让我们感到悲伤。吴建民先生在生命最后的时间,一直在呼吁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对于这个极具争议的主题,我们认为,吴先生的想法是非常值得发扬的。




作为一名从事外交事业50余年的职业外交官,吴建民近年疾呼“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吴建民先生一生在外交领域建树极多,早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担任法语翻译,是我国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一。成为高级官员后,他为人熟知的是在驻法国大使任上为中法关系做出重要贡献,对上海申世博会也贡献颇多,在外交学院任院长期间着力培养青年外交人才,并在全国两会上担任过政协发言人。



吴建民先生与罗援少将曾经在电视节目上辩论


然而,吴建民先生之所以在公众之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恐怕更多还是与其经常在媒体上发表观点有关。吴建民被视为中国外交领域“鸽派”的代表人物,曾经同中国军方著名学者罗援激烈辩论。罗援少将认为军人都应该是“鹰派”,吴建民则指罗援宣扬战争论“犯了时代性的错误”,“谁高举战争的旗帜,谁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今年四月,吴建民批评《环球时报》是“战争与革命的惯性思维”的典型,想法极端,还批评《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没有把握大局”,引起胡锡进的反击。这两次论争都引起了较高的舆论关注。


吴建民先生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在媒体上主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反对“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在今年4月出版的一本吴建民专著中,有一篇文章叫做《狭隘的民族主义害人害己》。5月18日出版的第517期《人民论坛》杂志,刊发吴建民署名文章《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文章指出,当今世界有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一股是民粹主义的思潮,另一股是民族主义的思潮,这两大思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泛滥。6月6日,吴建民在“2016中美大学智库论坛”上做题为“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的主题演讲,又一次表示需要警惕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他表示,民族主义往往打出“爱国”的旗号,“爱国”无罪;民粹主义则装扮出“为民请命”的样子,二者均有很大的欺骗性。


然而众所周知,民族主义是一种在国内外都非常常见的情绪,而且很多人认为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于是把“批评民族主义”等同于“批评爱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建民表达的观点是很具争议的,很多网友都反对吴建民的这种看法,激烈一些的甚至认为他是“汉奸”。昨日吴先生身故的时候,还有人在他演讲视频里留言“不喜欢他”、“不敢苟同”。


事实上,吴建民先生对国际关系的认识是非常精当的,人们应该深入了解


吴建民先生对于狭隘民族主义的批评,很多“鹰派”网友持这样一种态度:你说的狭隘民族主义坏处,我们理解,但是美国人、日本人也一样是狭隘民族主义,他们对中国始终不信任,一直想对付中国;我们没有办法,必须坚持强烈的民族主义来对抗他们,必须“硬气”才行,“软了”就会吃亏。这些网友往往还都能举出一大堆外国针对中国的例子出来。



在生平最后一次演讲中,吴建民还在提醒人们警惕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对于类似这样的说法,吴建民先生其实就有过很清晰的反驳。首先,这些“鹰派”网友观点如果要成立,一个重要前提是“西方人铁板一块”,但实际上根本不存在“铁板一块”这回事,吴建民在很多场合都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世界是复杂的”,比如美国五角大楼、白宫和国务院在对外政策上就存在很多意见分歧,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说需要派地面部队打击“伊斯兰国”(ISIS),奥巴马还得赶紧出来辟谣。这还只是一国之内的,不同国家之间就更错综复杂了。如果中国外交只是停留在那种对“西方”的想象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偏差,比如以阴谋论的观点看待对方,任何不太友好的举动都会被放大,以至于掩盖了友好与合作的一面。


吴建民先生也不认为西方人就一直在想着“对付中国”,在他眼里目前西方人更多是考虑自己家的事。在他最近的专著中,有一篇文章叫《重视全球大反思》,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全球在进行大反思——美国人在反思两党政治是否走到尽头,反思如何化解“华盛顿政治僵局”;欧洲人在反思主权债务危机,反思借债过度;阿拉伯国家在反思国家为何动荡不安,青年找不到工作;拉丁美洲国家在反思为何陷入“中等收入困境”,不能自拔。而对于中国来说,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事情。在吴建民看来,世界各国应该从这些反思中互相影响,吸取他国的教训,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强调“冲突”、“对抗”的民族主义自然没有任何好处。


在吴建民先生的文章中,还提到了如何看待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在他看来,这些偏见确实存在,但是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原因就在于西方有很多有识之士,对中国有着正确的认识。有偏见也有洞见,这是西方文明的多样性决定的。只要中国展示出自己的开放、进步与文明,就不用担心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他文章中引述了德国歌德学院阿克曼院长的说法,认为“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多样性,人们会认为,中国也和他们差不多,恐惧心理就会逐渐减弱。”


前面提到的吴建民先生的论战对象,《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有个“复杂中国”的著名提法,颇受认同,认为很多事情在中国具有独特性。而吴建民先生的看法则可以总结为“复杂世界”,世界是多样性的,不必为某些针对中国的看法过于担忧。对于国人来说,吴建民先生的这个观点恐怕是应该去好好思考的。


吴建民相信人类社会需要开放、合作的理念才能进步,这来自于他的切身体验


在一些评论者看来,作为一名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在这个群体中,是以一种孤独的身姿在对抗民族主义。因为这种工作是极为费劲而又不讨好的。学者储殷认为,“今天吴建民所面临的大众,不再是与他具有共同生活经验与历史智慧的大众,而是更加年轻、更加躁动,更加习惯碎片化阅读而非理性思考的一代人。让人热血沸腾的粗暴口号,比柔和的智慧话语更对他们的胃口。”“今天大众与精英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变得更加难以驯服,甚至充满了解构的力量。这让吴建民大使的脱胎于体制的’天然正确’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相比于内政来说,外交是一个相对较为放开的话域,也正因为此,外交领域内的’政治正确’在近几年中受到了严重的消解。”


上面这段描述很精当地描述出了吴建民所做工作的难度。不管吴建民怎么去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很多网友依然只是嘲讽他太“软”,而且把吴建民作为“软弱鸽派”的代表人物——例如,几年前有则关于中美贸易的网友留言是这样的:“中美贸易战开打,中国会有巨大损失,但美国将永远失去霸权地位。全世界人民都盼着这一天呢。(当然,吴建民们除外)”。


然而吴建民依然坚持做着这样的工作,这源于他相信人类社会需要开放、合作才能进步的信念,信念来自于他的切身体验。比如前些年他受邀前往了南极,亲身感受到南极受到的良好保护,而这一切源自于当年美国带动各国签署的《南极条约》,这一条约改变了此前各国对未开垦地带的“瓜分心态”。这样的亲身经历使得吴建民深刻地相信国际关系是可以走向合作共赢的。


吴建民先生的开放姿态值得其他官员学习,也很值得普通人学习


2009年,吴建民正式从外交部退休。退休后,他仍保持着正常的工作状态,出席了众多国内外举行的会议。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龙永图曾撰文,说起吴建民对待媒体的态度令他受益匪浅,“他特别重视和媒体的沟通。那个时候我们谈判代表团一般不见媒体,媒体来了,总是躲着。但是,美欧的谈判代表团则不同,他们每次谈判完,马上举行记者招待会,主动见记者。”


吴建民这种对媒体的开发姿态,恐怕很大程度上与他作为“鸽派”外交官的开放心态是有关联的,对于其他官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因为这非常有利于促进官民沟通和了解。也正是基于这种开放的心态,吴建民先生才会在推动公共外交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提倡“每个中国人都是外交官”。



吴建民对媒体态度非常开放,注重跟媒体沟通


结语

 
今日话题

吴建民先生不幸意外离世,实在让人痛惜。但或许能让他在九泉之下感到宽慰的是,昔日的论战对手罗援将军、胡锡进总编都对他的离世致以了哀悼,甚至军报也表示“中国需要不同声音”。多样性的中国,正是吴建民先生所期待的。

第3561期 本期责编  丁阳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精选专题

你家封闭小区要打开,围墙可能要拆,你同意吗?

“孔雀女”过年想分手:爱情敌不过现实

给孩子存脐带血,真可治白血病?


近期热点

女大学生用裸照贷款:自己选的路,脱光也要走完?

“西部快线”搁浅:美国为什么拒绝了中国高铁?

赵作海65万元全赔光:该完善“出狱人”保护制度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观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